Welcome

首页 / 软件开发 / 数据结构与算法 / Linux集群之负载平衡原理和实现算法

Linux集群之负载平衡原理和实现算法2012-03-08在计算机硬件价格下降、计算机网络拓扑发展的情况下,分布式计算机系统给用户提供了一个丰富的资源集合。人们在研究分布式系统时,就注意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一个由网络连接起来的多计算机环境中,在某一时刻,一些计算机的负载比较重,而另外一些计算机的负载却比较轻。平衡各计算机之间的负载是任务分配与调度的一个主要目标,它能够提高整个系统的性能。

为了改善系统的性能,通过在多台计算机之间合理地分配负载,使各台计算机的负载基本均衡,这种计算能力共享的形式,通常被称为负载平衡或负载共享。一般来说,"负载平衡"要达到的目标是使各台计算机之间的负载基本均衡,而"负载共享"意味着只是简单的负载的重新分配。

负载平衡包括两种,一种是静态负载平衡,一种是动态负载平衡。只是利用系统负载的平均信息,而忽视系统当前的负载状况的方法被称为静态负载平衡。根据系统当前的负载状况来调整任务划分的方法被称为动态负载平衡。

导致负载不平衡主要是由于:

某些算法的迭代大小不是固定的,但迭代的大小在编译时却可以被求得;

某些算法的迭代大小不是固定的,并且迭代的大小依赖于被处理的数据,在编译时无法求得;

即使迭代大小是固定的,也会有许多不定因素导致计算速度的差异。

考察这三个原因,对第一种情况可在编译时估计各迭代的工作量,按照处理节点的处理能力分布迭代,这就是静态负载平衡的方法。对第二、三种情况来说,必须采用动态负载平衡的手段,在运行过程中根据各个处理节点完成任务的情况,动态地迁移任务,实现动态负载平衡。进行动态负载平衡需要考察处理节点的处理能力,它的基本依据是根据处理节点先前的处理速度预见未来的处理速度。

负载平衡算法

一个负载平衡算法都包含以下三个组成部分:

信息策略:制定任务放置策略的制定者使用的负载和任务量,以及信息分配的方式。

传送策略:基于任务和计算机负载,判断是否要把一个任务传送到其它计算机上处理。

放置策略:对于适合传送到其它计算机处理的任务,选择任务将被传送的目的计算机。

负载平衡的上述三个部分之间是以不同的方式相互作用的。放置策略利用信息策略提供的负载信息,仅当任务被传送策略判断为适于传送之后才行动。

总之,负载平衡的目标是:提供最短的平均任务响应时间;能适于变化的负载;是可靠的负载平衡机制。

信息策略

人们用来描述负载信息采用的参数有:

运行队列中的任务数;

系统调用的速率;

CPU上下文切换率;

空闲CPU时间百分比;

空闲存储器的大小(K字节);

1分钟内的平均负载。对于这些单个的负载描述参数,第(1)个,即采用运行队列中的任务数作为描述负载的参数被证明是最有效的,即它的平均任务响应时间最短,并且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如果为了使系统信息更全面而采集了更多的参数,则往往由于增加了额外开销,却得不到所希望的性能改善。例如,采用将六个参数中的某两个进行"AND"或"OR"组合,得到的平均响应时间反而比单个参数的平均响应时间还要差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