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jective-C内存管理之引用计数2015-02-23初学者在学习Objective-c的时候,很容易在内存管理这一部分陷入混乱状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有弄清楚引用计数的原理,搞不明白对象的引用数量,这样就当然无法彻底释放对象的内存了,苹果官方文档在内存管理这一部分说的非常简单,只有三条准则:当你使用new、alloc或copy方法创建一个对象时,该对象的保留指针为1,当不再使用该对象的时候,你应该想该对象发送一条release或autorelease消息,这样,该对象在其寿命结束时将被销毁。当你通过其他方法获得一个对象时,假设该对象的保留计数器为1,而且已经设置为自动释放,那么你不需要执行任何操作来确保该对象被销毁。如果你打算在一段时间内拥有该对象,则需要保留它并确保它在操作完成时释放它。如果你保留了某个对象,就需要(最终)释放或自动释放该对象。必须保持retain方法和release方法的使用次数相同。如果在写代码的时候遵守这些准则,可以避免内存泄露,但是如果仅靠对这些准则的“记忆”来写代码的话,恐怕自己心里都不会有底,一旦遇到问题分析问题的时候很难从根本上找到问题出现的原因,本文分享了自己在理解引用计数时的分析过程,结合相关图形,希望能让大家深刻理解对象引用计数的原理。
遇到了问题?分析然后测试
当前对象的引用计数是多少呢?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因为很多人会搞混对象的指针数量与引用数量的关系,不理解这个问题就弄不明白对象的引用计数到底为多少,当然就无法正确释放内存了。在说这个之前先简单了解一下堆内存与栈内存的概念,栈内存:由编译器负责分配,存放局部环境中定义的基本变量的值,例如方法中的基本变量等,离开局部环境时会由编译器自动释放其内存空间。堆内存: 一般由程序员通过new或alloc等来手动分配,使用完后也需要程序员手动释放,若程序员不释放,程序结束时可能由OS回收。注意它与数据结构中的堆是两回事。变量名实际上是一个符号地址,在对程序编译连接时由系统给每一个变量名分配一个内存地址。在程序中从变量中取值,实际上是通过变量名找到相应的内存地址,从其存储单元中读取数据。指针是一个特殊的变量,因为它存放的是一个变量的地址。如下图所示:<img width="" height="" " src="http://img.ddvip.com/2014/0819/201408190838208644.png"/>
上面这个内存模型相信大家都知道,指针与对象存在一个间接(指向)的关系,因此当指针指向一个对象的时候,很多人就会觉得这个指针引用到了该对象,进而就认为当指针指向一个对象的时候,该对象的引用计数就会加1,这种理解是一种感性的理解。实际上对于一个对象来说,它是不知道指向它的指针有多少个的,它的释放仅仅依靠的是引用计数,那么什么是引用计数呢?在objective-c中,大部分对象都继承于NSObject,NSObject包含一个用来保存引用数量的字段retainCount,说白了该字段就是引用计数,NSObject类的部分定义如下:
- (id)retain;
- (oneway void)release;
- (id)autorelease;
- (NSUInteger)retainCount;
- (NSString *)description;
因此,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可以把NSObject简化为如下模型: